当前,虚拟电厂正成为城市能源转型的重要选项。这种通过智能手段整合分散资源参与电网调节的模式,既缓解了局部供电压力,又释放了分布式能源潜力。在政策推动下,多个城市已开展探索实践。但项目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技术可行性,更需找准城市定位,突破现实瓶颈。
一、城市发展需因地制宜
不同城市应选择差异化路径。例如,拥有电力调度权的城市,可凭借调度优势快速对接省级电力市场;新能源产业基础雄厚的城市,宜聚焦技术标准与设备生态建设;电力供应紧张的城市,则要重点构建可持续的补贴机制。无论何种类型,都应避免盲目跟风。地方政府需协调能源、产业等部门形成合力,尤其要打通电网数据通道,确保资源有效管控。
二、运营能力是核心支撑
虚拟电厂的价值实现依赖运营商的精细化服务。既要需深入理解用户用能习惯,定制个性化策略;也有有效整合光伏、储能、负荷等分散资源;还要灵活组合需求响应、电力交易等多重收益渠道。目前,我国已经不少企业通过实践积累了相关经验。例如彩弘锦,在川渝粤等地落地有大量光伏、储能、微电网项目,所有项目都接入了彩弘锦的虚拟电厂平台。既保障生产用电,降低电费成本,又通过辅助服务获取额外收益。这种“调控+运营”的综合能力,正成为行业竞争的分水岭。
三、突破瓶颈要合力攻坚
虚拟电厂推广面临三重挑战。一是技术层面,需统一设备通信标准;二是商业层面,要建立公平的收益分配机制;三是制度层面,应明确电网备用费规则。这需要地方政府、电网企业、运营商共同构建适应新业态的管理框架。
虚拟电厂的发展方向是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有机组成。微观层面可与厂区能源系统协同运行,宏观层面可跨区域参与大电网平衡调节。这种多级协同模式,将重塑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。
城市虚拟电厂建设已进入务实推进阶段。唯有立足城市特色、夯实运营能力、突破机制障碍,才能使虚拟电厂从政策概念转化为稳定电网、创造价值的实体力量。当发展重心从资源规模转向运营质量时,虚拟电厂才能真正支撑能源体系转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