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网荷储一体化,就是将电源、电网、负荷、储能四个环节视为一个整体系统,进行统筹规划、建设和管理。与传统模式中发电、输电、用电各环节相对割裂不同,这种模式强调各环节的协同配合与智能互动,最终目标是更高效地利用风电、光伏等新能源,减少浪费,保障电网安全稳定,推动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。
传统电力模式遵循 “源随荷动” 的逻辑,随着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,这种模式逐渐难以适应。源网荷储一体化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生,通过整合储能调节和负荷响应能力,让新能源的利用更高效,电网运行更灵活。
发展现状:政策推动下的 “热闹与困境”
近年来,源网荷储一体化在政策支持下快速升温,各地规划了大量项目。然而与规划热度形成对比的是,实际落地的项目并不多。多数项目仍停留在规划或建设初期,推进速度远低于预期。这种 “落地难” 的背后,是多个核心矛盾的制约。
首先是余电处理的争议。政策中 “原则上不占调峰资源” 的表述,在实际执行中常被解读为 “禁止余电送入大电网”。这导致新能源发电若本地用不完,要么被迫浪费,要么需配套大量储能设备,大幅推高成本,违背了高效利用新能源的初衷;其次是项目主体身份的模糊。源网荷储项目的性质尚未明确界定,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发电厂,也不同于单纯的电网设施,这种身份的不确定性导致项目在并网、开展配电网业务等环节面临阻碍,增加了落地难度;还有投资主体与成本分摊的分歧。电源、电网、负荷、储能等环节的投资主体是否需统一,成本如何在项目内部与外部之间分摊,各地政策执行标准不一,影响了投资积极性。
尽管如此,仍有一些企业在探索中取得了进展。例如,彩弘锦在川渝落地了大量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智能微电网项目,通过 “光伏+储能+微电网+虚拟电厂” 的模式,以微电网实现源网荷储的协同管理,借助虚拟电厂推动能源市场化交易,让工商业用户的用电从“支出”变“收入”,为模式落地提供了可行路径。
破局方向:政策细化与市场化机制的完善
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,需要针对性地破解上述矛盾。近年来,相关政策开始释放积极信号,例如明确微电网型源网荷储项目的市场主体地位,为项目参与电力市场、开展业务提供了基础。地方层面也在探索突破,如允许项目通过电力市场交易消化余电,避免 “一刀切” 禁止余电上网。从长远来看,市场化机制的建立是关键,应让项目通过参与电力交易、提供调峰调频等服务获得收益,而非单纯依赖政策补贴。
源网荷储一体化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探索,其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。尽管当前面临诸多挑战,但随着政策细化、市场化机制完善和技术创新,这种模式有望逐步走向成熟,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