园区,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,在我国,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碳排放约31%,因此其绿色转型至关重要。零碳园区,是指通过系统性手段,实现“碳源”与“碳汇”平衡的高质量发展园区。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零碳园区作为产业低碳转型的核心载体,正成为政策与市场关注的焦点。
一、建设背景与政策支持
目前,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政策予以支持。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“建立一批零碳园区”,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其重要性,标志着零碳园区建设已从探索阶段进入规模化推进的新时期。从早期探索生态工业示范园区、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,到近年来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和碳达峰试点园区,政策体系日益完善。2025年发布的政策进一步要求园区提升能碳管理能力,支持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,并鼓励以虚拟电厂等形式参与电力市场。
二、零碳园区的建设逻辑
零碳园区建设需遵循系统性思维,覆盖能源“发、调、储、用”全过程:
1.绿色能源供给是核心:需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,通过分布式光伏、风电、生物质能等多能互补系统,从源头实现降碳。
2.能源消费转型是关键:通过电能替代、节能改造及生产流程优化,降低终端用能强度。
3.智慧运营管理是支撑:依托数字技术构建能碳管理平台,实现能源系统的实时监测、智能调度和优化控制,提升整体效率。
三、零碳园区的时间探索
行业内正在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。彩弘锦产业集团取得了一定的时间成果,其策略核心是能源供应侧、能源使用侧、用电实体侧“三侧三步走”,追求系统协同效应,旨在实现能源价值最大化、能源浪费最小化、用能成本最低化。
1.能源供应侧:构建“光储醇”协同供能闭环
通过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,搭配储能设备实现能源的时段转移。此外,探索引入甲醇绿色燃料作为补充和长时储能手段,形成多种能源协同闭环,提升园区绿电自给率与供能可靠性。
2.能源使用侧:“微电网+虚拟电厂”智能调度
部署智能微电网,实现园区内“源网荷储”的精细化管理与优化调度。同时接入虚拟电厂平台,使其能够参与电网需求响应和电力市场交易,将弹性负荷转化为可收益的资产。
3.用电实体侧:全面节能增效
针对暖通空调、热水供应、工业用热等主要耗能环节,采用高效节能设备,并利用AI算法优化运行参数,同时通过能碳管理平台监测能耗与碳排放数据,为精准节能提供依据。
4.运营保障:“属地+云端”高密度长效运维
建立线上线下协同的运维体系。线上通过云平台进行7×24小时实时监测和大数据分析;线下配备属地化团队进行定期巡检、故障排查和预防性维护,确保系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。
这种高度协同的模式,旨在让光伏、储能、甲醇、虚拟电厂等组件发挥“1×5>5”的效果。
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,绝非简单技术的堆砌。它需要以清洁能源替代为核心,以智慧能源管理为大脑,以精细化运营为血脉,实现源、网、荷、储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优化。